半岛体育,半岛体育捕鱼

改革开放30周年)洛阳城市照明事业30年变迁
发布时间:2023-02-13 22:19:45

  牛宝体育app牛宝体育app牛宝体育app傍晚华灯初上,五彩缤纷的亮化灯饰,将今天的洛阳城装扮得霓虹变幻、流光溢彩。

  黑夜里,人类的活动需要有光明做指引。除大自然的恩赐外,制造、利用各种人造光源,成为文明生活的孜孜追求。

  路灯,是一座城市的眼睛。每天清晨,它照亮了早起者奔波辛劳的路;太阳落山后,它陪伴着劳作一天的人奔向家的港湾。洛阳城市照明30年发展的道路,不仅照亮了古都的夜空,更温暖了城市居民的心。

  资料记载,1920年,当时的洛阳临照电灯公司建了一个小电厂,主要供火车站、政府机关和部分商店用电,街道上安装了10多盏简单的路灯。洛阳城市照明由此发轫。文革期间,我市路灯设备、线路失修,基本处于停滞状态。

  1977年到1978年,市建设部门陆续对路灯设施进行维护,修复架空线路,更换了被破坏的灯具。至此,洛阳城市的夜晚恢复了光明。

  1979年6月2日,市政府同意恢复“市路灯管理所”建制。从1963年6月成立到恢复建制,洛阳的路灯还不到2500盏。从1979年到1980年,市财政投资27万元,新建30条装灯道路,使全市的路灯突破3000盏。城市照明开始步入快速发展期。

  “进入新世纪以来,城市照明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。”回顾近几年的历程,市公用事业局副局长、市城市照明灯饰管理处处长肖玉洛说。

  2001年以来,我市开始实行“绿亮净美畅”城市形象工程,投入巨资对照明设施进行全面改造。为配合洛阳新区开发建设,2003年开始,每年新增的路灯数千盏,使新区路灯数量迅速达到1.8万盏,接近洛河北老城区的数量。

  2002年5月16日,市路灯自动化监控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,路灯控制在河南率先实现微机自动化控制,利用计算机和无线控制终端对全市路灯进行启闭、监控、遥测。

  2003年8月14日,原市路灯工程管理处更名为市城市照明灯饰管理处,由单纯的道路照明,扩大到道路照明和景观照明双重职能。

  2005年10月,市委、市政府决定,通过实施城市亮化工程。2006年元月,亮化工程启动。短短一年多时间,112处大型公共设施、近800栋高层楼宇、4726家商业门店成功实施亮化,以洛河为中心,洛浦两岸相互辉映、城市主要广场、道路各具风采的城市夜景亮化体系正式形成。

  2006年7月,太阳能路灯在新区体育中心落户,一年内安装137基200余盏,成为河南省最大的太阳能照明示范区。

  最近几年,我市公用事业系统的多家单位均进行公司化改制,但城市照明事业是唯一一个不在改制行列的行业。肖玉洛说,城市照明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纯粹公益性事业,它的发展不仅是文明发展的见证,更成为一种日常生活必需品。

  他感慨道:“改革开放30年,洛阳的城市照明事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可以说,每当一盏路灯亮起时,它照亮的不仅仅是一条条道路,更是一颗颗城市居民的心。”

  1981年7月,从部队专业的袁戊法,从市建设局调任市路灯管理所所长,一干就是十几年,直到退休。在他在任期间,洛阳路灯事业经历了一个恢复正常运转到坚实发展的艰苦创业阶段。

  今年72岁的袁戊法清楚地记得,1980年他作为市建设局派驻路灯所工作组成员,当时,由于历史欠账、管理体制等问题,全市路灯处于停工停产状态:市区路灯数量约3000盏,绝大部分为白炽灯,灯杆是木杆或水泥杆;只有中州路等少数主干道、火车站等地有路灯,其他道路仍黑灯瞎火;由于设备老化加上长达半年时间无人维护,黑灯现象是家常便饭。

  “当时,‘地不平、灯不亮’,群众对市政设施很有意见,经常有群众、人大代表找过来反映路灯问题。哪里的灯一旦不亮,就会发生案件,那个时候,公安部门也常常给我们‘说事儿’。”袁戊法说。

  但是,当时全市路灯发展基本停滞,问题多多:全所才20多名职工,固定资产30多万,账面存款只有2000多元。

  当时,工人日常工作要骑自行车,用脚踏、腰绳等简单工作作业,劳动强度大。路灯所想法购买了3辆机动三轮车,为3个工作班各配备一辆,后来又购买了一台高空作业车。从此,路灯维修工作开始迈入“机械化时代”。

  由于当时经费有限,要快速发展,必须有改革创新的精神,不创走不开新路。“我们觉得,当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还是很强的。”回想当年的一些改革措施,袁戊法感叹道。

  要钱没有,袁戊法就向上级要政策:市财政对路灯实行包干,只拨付电费、维修材料费和大修费,超支不补、节约全留;而路灯所职工工资、设备费等实行自收自支。由于工资和劳动量直接挂钩,一下子,职工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,精神面貌焕然一新。

  袁戊法在节流方面还做起了文章。首先,全市路灯实行节能调度。例如,中州路改造后有3排路灯,到晚上11点后,只亮一排,仅此就节约大量电费;日常工作中,对材料实行定量供应。一年之后,路灯所的改革就尝到了甜头,节约了15%左右的资金。

  之后,路灯事业在改革动力的推动下,稳步向前发展:购置了升降车、面包车、吊车等车辆;为解决线路运行不稳定问题,新建路灯专用线;开始逐步淘汰白炽灯,新上高压汞灯、第三代钠灯等新光源;新安装的路灯数量,以每年数百盏至1000多盏的速度增长;进行了规划编制,为今后路灯事业搭建了框架……

  到袁戊法退休时,全市路灯固定资产已达到1000多万元,路灯数量超过1.5万盏,360公里长的专用线年召开的全国路灯会议,曾对洛阳路灯发展经验进行推广。

  邢克绍老人是一位“老洛阳”,在青年宫一带生活了70个年头。谈到我市城市亮化的变化,老人说他有一肚子的话。

  “以前晚上一出门是两眼一抹黑,到处都是黑不窿咚的,几乎人人家里都会准备一个手电筒。”邢克绍说,1980年前后,老城区的主干道上只有民主街至北大街口一段路上是有路灯的,其他路段都是漆黑一片,上下夜班的人通常都会准备一个手电筒来照明。

  此外,手电筒还是邻里间晚上串门的必备工具。邢克绍说,他所在的西平街居委会几百米长的居民道路上只有三四盏路灯,路灯之间的路面仍然是漆黑一片,手电筒也就派上大用场了。

  并不宽阔的路面上,每隔三五十米便树立着一根木头杆子,杆子头上还顶着一个圆圆碗状铁质灯罩,昏黄的灯光仿佛全部被收进了灯罩里,路面上则还是仍是昏昏黑黑的。

  邢克绍说,这副场景在他脑海里至今非常清晰,被那碗一扣灯泡是亮了,但照明的范围却缩小了,很不美。

  “那时候也不讲究什么美观,一根木头杆子稍微一抛光就是电线杆了,上面还盖个绿色‘脸儿’白‘肚面’的大碗,电灯泡还是有的亮有的不亮,晚上经常有人撞到电线杆上呢。”说到这里,老人忍不住大笑起来。

  老城区一直是各种美食的汇集地,烧鸡、烩面、酱牛肉……晚上出去,每个摊点前总是灯火闪亮。

  “以前可不是这个样子的,这些做生意的人以前都是‘打游击’的。”邢克绍解释说,那时候照明设施没有现在丰富,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更是想都别想,一些比较有经济实力的商铺也不过是扯个小灯泡,更多的商贩则是借助路灯来经营。

  邢克绍回忆,一到晚上抢占电线杆子就成了商贩们的第一场“竞争”,因为那时灯泡的照明范围是有限的,一个路灯下几乎只能保证一个商贩的照明。“我曾经为了买一只烧鸡跑了十几根电线杆子呢。”邢克绍说。

  “如今,马路宽了,路灯多了,还是双向照明,就连广场上、公园、小区里都装上了照明灯,真不知道以前没灯的日子是怎么过的。”邢克绍老人指着中州东路洁白的照明灯具说,上世纪90年代拓宽道路的时候这里就换成了水泥电线杆,现在又换成了统一造型的金属杆,比以前的木头杆子漂亮多了。

  说到现在照明的好处,邢克绍可谓滔滔不绝:“逛商场可以一下逛到10点了,晚上去邻居家串门也不用手电筒了,任何时候到公园散步都不怕撞鼻子了,每天天刚微微黑路灯就亮了,感觉一天24小时都是透亮的。”

  30年前,洛阳路灯不到2500盏,全为光效差、照度低的汞灯和白炽灯,线路大多为架空线年后,全市装灯道路达到450多条,基本实现有路就有灯;路灯40000盏,亮化灯饰71000多盏,照明光源以光效好、照度高、使用寿命长的高压钠灯为主;照明线路全部实现地埋式专用电缆,总长1280公里,安装箱台式变压器近400台,设备规模是30年前的40倍;亮灯率水平达到99.7%,设施完好率89%,居全国先进行列。(记者 李松战 见习记者 连漪 通讯员 蔡维良)

网站地图